大概一年前,我被一则「人工智能小冰出版诗集」的新闻吸引。新闻报道说微软公司的人工智能产品「小冰」,通过图像识别和文本生成,能快速创作诗歌,而这些诗歌经过挑选,汇成一册,竟得以出版。这则新闻引发很多讨论:工程师们打趣说人工智能不仅仅会下棋也可以写诗创作了,诗人们却说小冰的诗没有灵性,哗众取宠罢了,诗人不可替代。
这个新闻让我为之一动,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不同的产品逻辑:之前的「拟人化」人工智能产品,像Siri,Cortana,都是为帮助人类完成某些工作而出现;小冰却很有野心,想要做到那些我们以为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,比如写诗。
小冰陪聊时,也并不总是帮你:当你问她几点时,她会说:「这也要问我?自己看呗。」对我来说,似乎这样的小冰更像一个真实的朋友。
微软公司今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,小冰在全球目前有超过6亿的用户,而单次聊天的平均长度由2014年的5个回合,上升到了2017年的23回合,而业界其他语音助手只有3轮。23个回合对两个人类来说并不长。如果你和小冰聊过天,也会发现你和她的对话也还有很多不流畅的地方。
我希望知道自然语言处理现在面临哪些技术瓶颈,使得小冰以目前的形态面向用户;同时,我也好奇微软正在做什么工作,以进一步提升小冰的作诗和对话的能力。于是,我和微软小冰的首席科学家宋睿华博士面对面坐在了一起。宋睿华博士2016年与傅建龙共同研发了小冰写诗的算法,并在之后加入微软小冰团队,参与到人工智能的性格塑造和人工智能的多感官多模态研究中。
小冰在美国、日本等国家都有当地独特的版本,比如美国的Zo和日本的凛菜。每个国家的人工智能系统分别由当地团队研发,因为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点,都独具特色:比如,Zo会考虑「政治正确」而尽量避免对种族问题发表意见,凛菜则会显得彬彬有礼,写诗也以日本的俳句为主。这里,我们仅对中国的小冰做讨论。
继续阅读“微软聊天AI小冰:为什么说话越多,越容易出错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