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喜欢用这样的方式来学习一个行业,那就是问自己:假设我要在这个行业里创业,我应该从哪里开始,以及有哪些坑我需要注意?这篇文章就是以这样的思路来探究 Web3 的。这样的探究方法能够帮助我快速理解一个生意的本质。但不足之处在于,它不能回答行业机会在哪里,亦即「什么是好生意?」的问题。要回答这个问题,需要通过大量的项目积累,来获取对行业的宏观认知。
选切入口
大体上,目前 Web3 有以下切入口:
- 面向消费者的基础设施:Web3 钱包、Web3 浏览器、交易所、DeFi等
- 面向消费者的产品:链游、NFT、DAO 等
- 面向开发者的基础设施:Oracle、Protocol 等
- 面向元宇宙外企业的服务:帮消费品公司发 NFT 等
从服务对象上来说,前面两个切入口是 2C 的,后面两个是 2B 的。对于我这样的非技术背景、非 Web3 早期参与者来说,实际可行的创业路径只有两条:做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给元宇宙外的企业(普通企业)提供服务。原因很简单:1)基础设施的技术难度很高,2)基础设施创业者需要长期浸淫 Web3 生态,理解生态痛点,3)基础设施创业者在开发者社群中的感召力非常重要。
对于第三点,我再阐述一下。除去 NFT 带来的情绪价值(拥有的快乐),以及由情绪价值引申的营销价值(消费品公司的 NFT 营销)外,我目前还没有看到 Web3 能够给现实世界带来任何落地的价值。比如,DeFi 承诺能帮助更多人获得金融服务,或是帮助不稳定国家的公民面对通胀,但这些承诺都尚未落实。也就是说,人们在 Web3 上的大量努力都还是尝试性的,这些努力最终带来的成果是极不确定的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让别人参与我的努力,需要的是我能想象一个打动社群成员的愿景,讲出一个感染力极强的故事,或是我在 Web3 社群里拥有一定话语权。显然,我并没有这些特征。
面向消费者的产品和面向普通企业的服务则可行许多(对我来说)。第一,需求和价值明确。消费者的需求(或者说做为创业者我能为他们提供的价值)是比较清晰,且非 Web3 的。比如说,NFT 提供情绪价值和投机价值,链游提供投机价值,DAO 提供社交价值。这些价值不因为 Web3 出现而出现,也不因为 Web3 消失而消失 —— 它们就是人类恒久追求的东西。同样的,消费品公司需要新的营销方式和客户关系管理(CRM)方式,这些需求也是永恒存在的,也是 Web3 现在能落实解决的。第二,涉及的能力我更擅长。面向消费者的产品,需要的是 1)消费者洞察(做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)和 2)社群运营(让交易保持火热)。面向普通企业的服务,需要的了解甲方需求和拥有甲方资源。这里涉及到的技术较为简单,基本上就是 NFT/FT 铸造等。
我喜欢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生意,所以在这里暂且选择做一个面向消费者的 NFT 项目。
组团队
初创团队两个人就够了。一个负责运营,一个负责产品。运营主要负责:1)组织社群活动;2)向外界讲故事。产品主要负责:1)产品设计;2)产品开发;3)UI 设计。
做产品
目前大众对于 NFT 的认知仍然停留在 Opensea 上单独售卖的一个个图像。实际上,NFT 能够承载更丰富的玩法,具有扩展性和可玩性,比如 Sandbox 这样的游戏。一个面向消费者的 NFT 项目,在技术上没有太高的门槛,难点在于产品的设计。现在的市场上,已经有各式 NFT,搭配着各种玩法,留给新产品的空间不多。如何在同质化严重的 NFT 市场里做出新花样,吸引 Web3 社群里,甚至社群外的人参加,才是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。
这个核心问题,我们先按下不表,它更适合以 BP 的形式出现。我在这里主要希望厘清一个 Web3 产品的基本框架。
一个 Web3 产品和一个 Web2 产品的大框架是相同的,区别在于 Web3 的后端不是写放在服务器上的代码, 而是写放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。
Web2 | Web3 |
客户端 | 客户端 |
代码(放在服务器上) | 智能合约代码(放在区块链上) |
数据库 | 数据库 |
用户在 Web3 客户端接触到的内容,和在 Web2 客户端里接触到的内容差异不大。但由于产品后端是由智能合约编写,且放在区块链上的程序,用户便因此能在客户端体验到 Web2 产品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征。比如说,用户能够追溯一个 NFT 的历史价格和历史拥有者。再比如说,产品拥有更强的信任基础,因为如果用户愿意,他们可以看到产品背后的所有规则,且该规则强制执行。类比现实世界的话,就像是用户能看到泡泡玛特的隐藏款的分发机制,并且确信泡泡玛特不会作弊(比如悄悄增发,然后送给员工)。
Web3 的数据库和 Web2 也没有太大差异。实际上,目前大多是 NFT 项目的数据库都是中心化的,储存在亚马逊云服务器上(这个我没有求证过,不一定准确。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采用 ipfs 这样的去中心化储存方式)。这里的原因是:相比中心化的储存方式,区块链储存效率极低、成本极高。一个 500M 的视频,存在云服务器上非常便宜,但是放在区块链上,就意味着区块链上的每一个节点都要备份一个 500M 的视频。因此绝大多数的 NFT 并不包含图像或影像本身,而只是包含了这些图像和影像的元数据,比如哈希值。这些元数据标识(但并不确保)了 NFT 拥有者对于元数据所对应图像或影像的所有权(或其他权利)。因此,我们很难想象完全去中心化的 Web3 版抖音,因为涉及海量视频储存的问题。
Web3 产品的特色,以及开发的重心,将会是在智能合约上面。智能合约开发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:生态选择。也就是,我们要把合约放在哪一条区块链上?一方面,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讲,不同区块链生态上的数字资产,拥有不同的价值。同一个图像,放在以太坊上和放在波场链上,能够卖出的价格并不一样,正如同一栋楼放在北京和放在贵阳,能卖出的价格不一样。这里面既有文化认同上的原因,也有未来预期的原因(比如现在以太坊上的 NFT 可以直接作为推特头像显示,因此展现出了更大的可扩展性)。
从开发者的角度来讲,不同的区块链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安全性、编写代码难易程度、交易成本等等。但最重要的是,一个好生态能够给产品带来源自社群共创的生命力。这归功于 Web3 的「开放」特性。
Web2 世界是封闭的。举个例子,如果我们做一个二手书交易APP,想要获取豆瓣读书里所有图书的相关信息(比如评分、短评),我们有两个办法。一个是使用豆瓣提供的 API 接口,另一个则是使用爬虫获取这些信息。但在 Web3 世界里,我既不需要别人给我开放 API 接口,也不需要爬虫,因为一切数据都是公开的,包括用户数据、智能合约代码、业务逻辑、盈利方式等等。在 Web2 世界里,选择不同的服务器带来的只是不同的费用和速率,但在 Web3 世界里,不同的区块链意味着的就是不同的数据库了。因此,对于开发者来说,一个好的区块链生态意味着海量的可利用的数据。更进一步的,开放让社群成员也能参与到项目的开发中,比如开发插件、不同的客户端等。
除了考虑应该使用哪条区块链,我们还需要考虑要不要发币。发币并不是出于技术性原因,而是在运营上帮助项目顺利进行。试想一下,作为一个新项目,我们发布了一套 NFT,有谁会愿意冒着风险直接用以太币来购买呢?应该不会太多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向内测玩家空投一些我们自己发行的币,先激发一群人玩起来。同样出于运营的考虑,我们也可以推出一个 DAO,来激发用户的参与热情和粘性。